泉州开元寺
位于市区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寺址原是州民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当时“守恭昼梦僧乞其地为寺,守恭曰:必须桑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园中桑树,果开白莲。守恭即产莲处建尊胜院,延匡护大师居之,有司以瑞闻,敕建莲花道场”。今大殿匾额“桑莲法界”及殿西“桑莲古迹”即源于此。初建大悲阁正殿。长寿元年(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改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廿六年(738年)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创支院一百二十所,支离而不相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呈请朝廷批准,合众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延僧妙恩住持,衲子竞集。元末社会动乱,寺受破坏。明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一度衰落,至隆庆、万历时(1567~1619年)佛宇僧舍大半被居民占住,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才加以重修,但已不能尽复旧观,“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此后,只有损减而无扩充。迨至民国,圮坏更甚。民国12年(1923年),僧转道、转物合力慕资、圆瑛主持重修,但也难全其功。1981年后,政府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收回大部分被侵占的房产;海内外信徒捐资翻拆重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东西两廊以及西侧水陆寺,增建了五观堂、弘一法师纪念馆、祖堂、道祖塔院、地藏阁等。此时,寺之规模,方较完整。这次大修,新加坡侨僧广净募资最力,原泉州市长王今生接受委托领导修建工作。
目前全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约78000平方米。中轴线有紫云屏、天王殿、拜亭、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五观堂;东翼有檀樾祠、祖堂、道祖塔院、地藏阁和准提禅寺(准提禅寺2000年后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大师纪念馆);西翼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和麒麟壁。2000年后,又创安放骨灰的安养院。镇国、仁寿两塔分别耸立在东西两广场中。
开元寺的构筑形式为密宗规制。寺前照墙“紫云屏”,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紫云屏”三字乃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书。天王殿,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顶建筑,左右供密迹金刚和梵天的巨大神像。殿柱有宋朱熹撰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民国28年(1939年)弘一补书。殿后紧连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亭后是宽敞大石庭,即拜庭。拜庭两列数百年的古榕,绿荫下列置宋以后历代的石经幢、小石塔和焚帛炉十余座。拜庭紧连大雄宝殿之前一宽大方形石平台。台之束腰嵌有74方人面狮身石浮雕。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名紫云大殿;全殿立柱86根,是以又称百柱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内供5尊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横梁斗拱上嵌有24尊“飞天乐伎”。佛前供有明末郑芝龙所捐的铁铸大香炉。殿内五方佛背面供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殿后廊檐下,有希腊哥林多式及刻有古代印度神话人物之石柱一对。
大殿之后是甘露戒坛。相传唐时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凿甘露井1口,宋天禧三年(1019年)建戒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僧敦照按照古图经,重新改创。坛有五层,其间高下广狭之度,俱如古制。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毁,明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僧正映重建。坛为重檐八角钻尖式建筑,坛盖为蜘蛛结网式藻井结构。坛中最高层供明代木雕卢舍那佛,高1.8公尺。中为四大菩萨。下有八大金刚。
戒坛之后是法堂。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民国14年(1925年)僧圆瑛改建为两层楼阁,上层为藏经阁,下层为法堂。
寺东翼之檀樾祠,旧为伽蓝祠,元至正间(1341~1368年)僧妙恩建。
弘一大师纪念馆创建于1984年,2000年迁建扩大规模,馆内陈列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佛学著述、艺术作品及日常用品等。
寺之西侧有桑莲古迹。一棵势如蟠龙的桑树,传说寺始建时曾经开过莲花。躯干被雷电劈分为三,生机仍然旺盛。
泉州佛教博物馆,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展品十分丰富,其中一些属稀世之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