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净寺
阿拉伯文为“艾苏哈卜清真寺”,即“圣友寺”,是中国沿海四大伊斯兰教古寺之一。位于市区涂门街。据清净寺门楼北侧阿文石刻记载,始建于伊斯教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教历710年,即元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设拉子城居留泉州的穆斯林艾哈默德·伊本·穆罕默德·古德西哈只出资进行重修和扩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地震,望月台上亭、塔倒塌,礼拜大殿倾斜。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主持夏日禹、教友林日耀募缘重修,清初塌圮。至今古寺的门楼和礼拜大殿围墙仍然完好。此寺的前身疑是古籍记载的唐代麒麟寺。
清净寺建筑造型精美,形式奇特,规模宏大,是中国现存的一座创建年代最早、具有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也是一座目前中国罕见的石结构伊斯教古寺。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全寺占地面积约2250平方米。正门坐北朝南,门楼的尖拱大门上额横嵌一长列阿拉伯文《古兰经》片断浮雕石刻。通向寺内的门楼甬道由四道巨大尖拱门构成。第一拱门顶部为穹形结构,用辉绿岩石刻拼砌成放射线的图案装饰。第二拱门用花岗岩石刻拼成如蜂巢状的穹窿形结构。第三、第四拱门上方罩着一个砖砌的圆拱顶盖。门楼东西两墙砌饰着八个巨大尖拱壁门、壁龛。门楼上半部是阿訇同乡老望月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望月台”。四角竖立四座阿拉伯式的奇特小尖塔。这种形式的寺门楼,其建筑造型、布局、雕刻以及阿拉文书法,都是中世纪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典型杰作。
礼拜大殿在门楼甬道西面,四壁用花岗岩石砌成,面积约500平方米。前为六级石阶小平台,尖拱门楣雕刻着阿拉伯文《古兰经》片段。四壁以花岗岩石砌成,正向墙中央为“米哈拉布”即朝拜方向,西壁装饰着六个尖拱壁龛,龛壁内镌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片段。殿盖原为巨大圆顶,清初毁后不再在此礼拜。大殿正东,原有一座高40米左右具有古伊斯兰教风格的七级石构宣礼塔,后毁。明隆庆元年(1567年)知府万庆、主持夏东升等鸠资重建五层木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遭飓风摧毁。塔旁立有两方记载清净寺史的巨碑。一方为元代吴鉴撰的《重修清净寺碑》(明正德年间重立),一方为明万历李光缙撰的《重修清净寺碑记》。清净寺西北角有一座中国四合院式建筑,名曰“明善堂”,清嘉庆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漳州总镇马建纪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提督江长贵重修,1952年秋,人民政府拨款再修。明善堂是目前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北墙上嵌有一方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颁布保护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敕谕》石刻。北面临靠八卦沟,沟上一座石桥曰“清真桥”。
目前的清净寺,已无昔日广大的面积,只有东墙尚存旧构的片段。人民政府曾于1952、1953、1957、1978、1983年五次拨款维修。
千百年来,清净寺一直是泉州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