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
位于市区南俊巷,规制宏大,被称为“闽南甲刹”。原是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南园。五代,周显德(954~960年)始建,初名南禅寺,置僧田900石,僧省僜为第一世住持。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嘉祐间(1056~1063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另名月台寺。元至大间(1308~1311年)建塔七座,后毁于火灾。明洪武、永乐间(1368~1424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增建檀樾祠不久毁于兵;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僧方灿募缘重建佛殿;万历间(1573~1619),僧宗彬、慈约再度修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 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书曾宝光暨僧淡起、淡融、然修、奕秋等重修;清光绪间(1875~1908年),寺宇破落,僧云果托钵海外,起而中兴;“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劫难。198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成立了以王今生为主任的修建委员会,新加坡侨僧宏船发愿募资重建,何慧忠捐出人民币1000万元。修建工程1985年开始,以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敕封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图》为蓝本设计,历时5年,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全寺总面积约50000多平方米。其布局:山门面西,百米甬道旁原有石塔7座(现有5座)和高大榕树5棵,塔系宋景德中(1004~1007年)僧祖珍建。寺院坐北向南。中轴线近300米,有弥勒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翼依次为圆常院、广钦佛教图书馆、僧寮、客堂、龙王殿、大悲阁、五观堂、一尘精舍、祖堂,以及公园式的“南园故址”。西翼有檀樾王公祠及其他建筑物。
弥勒殿中供弥勒菩萨,左右为天王、力士将军像。殿后供韦驮像。钟鼓楼接连在弥勒殿之左右。弥勒殿之后有放生池,民国8年(1919年)僧会泉修砌。再进是宽广大庭,庭中有铜宝鼎一座,两旁各有古榕树一棵。步上玉墀,即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有铁宝鼎一座。殿中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三如来,护法神将分立左右,十八罗汉列坐两边。殿后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及普庵祖师。过方庭为法堂,中供阿弥陀佛接引像一尊,高2米余,七宝铜所铸,系隋代由印度运来。法堂之后是文殊殿,供文殊菩萨像。
由钟鼓楼至法堂,东西两侧各有100多米长的走廊,中间由几道拱形砖门隔开。大殿前东西两廊壁间嵌有脱胎浮雕24尊天神像。法堂前两廊壁前画有12幅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仿古壁画。
寺东翼之龙王殿前,有龙王井一口,直径约3米,井水清醇,水源量居泉州之冠。大悲阁为八角环廊结构,内供铜质千手千眼观音像1尊,属古文物。一尘精舍今为念佛堂。
寺西翼之檀樾王公祠,祀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南园故址系花园式结构,内有方池、亭廊,花木蓊郁翠碧。传说承天寺有十大奇景:榕径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雨夜、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曾题有十奇诗,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书写。现嵌于“南园故址”南边廊壁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