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寺院在元至大三年(1310年)由穆斯林主导修缮奠定了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寺院整体为伊斯兰建筑风格,现存建筑包括门楼、礼拜堂、明善堂,一处古井,以及多方与寺院历史有关的碑刻。这些碑刻中蕴含着哪些重要历史信息呢?今天就请随笔者共同前去探访一番。
60年前入列首批“国宝”
从泉州市区百源清池往西南方向走,拐入涂门街,一幢巨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建筑物昂然矗立于眼前,这便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泉州清净寺了。泉州清净寺是国内少有的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的礼拜寺,沿街立面墙体大多由方方正正的条石交错相叠而成。从色泽上看基本为两色:一种是大地苍黄之色,一种是云霁天青之色,赋予建筑物更为沉稳与雍肃的气质。“今年恰是清净寺成为‘国宝’的第60个年头,按中国传统说法即为一甲子。”泉州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清净寺保护服务中心负责人黄文铿介绍称,清净寺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类别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能入列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可想而知。
清净寺的门楼形式是很典型的西亚清真寺风格,尖拱门逐层内凹,第一、二进门道外观均为尖拱形,顶部均为半穹顶,主体风格为伊斯兰穹顶式样,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藻井装饰风格。第三道门道为穹顶,其南北两侧门洞的尖拱下方的支撑构件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雀替。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米,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或穹顶尖拱门组成。在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表达了信徒的虔诚信仰。门楼下有甬道,较宽,且显深邃。炎炎夏日之时,步入甬道,顿感周身清凉。
门楼之上还有望月台,那是伊斯兰教斋月里阿訇登临望月决定封斋日期的地方。上面砖砌的部分是17-18世纪重修的。望月台最高处呈垛状,宛如众多手臂高举伸向苍穹,似乎也有某种玄奥、空灵的意味。月台东、西、南三面墙体上端砌筑24个“回”字形垛子,据说象征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南墙正中,内、外各砌饰一尖拱墙龛。相传月台之四角还曾建有四座阿拉伯式小尖塔,台后原有一座拱形圆顶小亭,均毁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曾重修,后因年久失修而再度毁于清初。如今远观月台,遥思其旧貌,不失为一份亘古的遐想。
泉州名士李光缙亲撰碑记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创建人不详,历代屡有修缮。在清净寺门楼尖券门上方自古留下两行阿拉伯碑文,译文是:“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就是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名称‘艾苏哈卜寺’建于回历400年(即公元1009年至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修复并更新了它,建筑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于回历710年(1310年—1311年)竣工。”它明确记载了两个信息:一是这座清净寺始建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第一座礼拜寺;二是寺院元至大三年(1310年)曾历重修,来自波斯设拉子(今伊朗南部最大城市)的穆斯林重修了这座礼拜寺,所以清净寺在建筑风格上也受到了设拉子当地清真寺建筑的影响。
清净寺作为使用至今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清净寺门楼后部为一四方形露庭。露庭的东南侧,靠近门楼后墙的地方有一石构碑亭,名曰祝圣亭。亭内有两方与保护修缮有关的重要碑刻。其中一方是李光缙撰文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另一方碑刻是吴鉴所撰《重立清净寺碑》。
《重修清净寺碑记》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泉州名士李光缙撰文的,记录了明万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修缮清净寺的经过。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发生大地震,清净寺彼时受损严重。《重修清净寺碑记》曰:“今万历三十五年,地大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颂圮日甚,住持夏日禹率父老子弟请余修之……时丁君哲初,以吏部郎请给里居,与余谋佥同,于是始事。”不难看出,这次清净寺修缮的发起者为住持夏日禹、吏部郎中丁哲初和李光缙。不过,修缮同样得到了泉州知府姜志礼、晋江知县李待问等人的大力支持,碑文称:“郡大夫姜公,邑大夫李公,谓兹楼之胜,于文庙有关,捐俸助修,乃里中诸大夫君子相与协力成之,余何力之有焉。”即姜志礼、李待问捐出俸银,与泉郡贤达共助修寺。这次修缮始于万历戊申岁(1608年)之六月,竣于己酉岁(1609年)之九月,主要功绩有:兴建洗心亭、小西天等,使得“庭空月碧,楼影徘徊,亭光翼之,若增一胜”;对倾塌的楼宇进行修补,“欹者正,仆者隆起”;收集颜真卿字体作《遥天楼》三字匾额,又题一匾《惟天为大》,以“晓之尊天之意”,而明善之堂,“翕然改观矣”。役成之后,由李光缙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阳日撰写《重修清净寺碑记》,后勒碑以告民众。
李光缙,字宗谦,号衷一,明代晋江人。万历十三年(1585年),李光缙乡荐第一,成为解元。可颇为奇怪的是,李光缙在通过乡试之后,进京参加会试却意外折戟,自此对科举考试失去兴趣,杜门著书,无意涉足仕途。李光缙家居讲学数十年,治学严谨,其文章“悉呕心而出,不轻下一语”,其学识渊博,议论精辟,人称“衷一先生”。在《重修清净寺碑记》中李光缙同样展现了其鸿丽的文藻,描绘清净寺时云:“经楼睇之,清源在北,鸿渐在南,葵山在西,灵山在东,紫帽在西南,宝盖、天马在东南,凤山在东北,朋山在西北。众峰迤列,台展如垒。溪水从西来,二长虹阑之,大瀛海汪洋其东。俯瞰城中,千雉如带,双搭插天,通衢曲巷,飞甍联檐,西望一紫在趾踵下……”如画卷舒展般再现了清净寺门楼上的风光,令人读之心旷神怡。
留下穆斯林老寿星的故事
祝圣亭内另一方碑刻是《重立清净寺碑》,其碑文由《清源续志》主要编纂者吴鉴撰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是南门清净寺旧物。后因寺毁,该碑被移置于涂门街清净寺内。现碑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刻,碑中提道“创兹寺于泉州之城南。今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描述了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泉州、在泉州兴盛和建寺的情况,特别记录了当时泉州已建有清净寺六七座。此碑与广州《重建怀圣寺记》,被历史学家白寿彝指认为“中国伊斯兰寺院中可考的最古汉字碑记”。这方碑刻不但“最古”,而且它对中国穆斯林信仰的记载“平正忠实”,这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据吴鉴所撰碑文记载,泉州南门清净寺为来自撒那威(故址在今伊朗波斯湾沿岸的塔赫里)的穆兹喜鲁丁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所建。此人乃“从商舶来泉”,并“创兹寺于泉州之南城”,建寺之时“造银灯香炉以供天,买土田房屋以给众”。早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随后设立来远驿、蕃坊,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旅行家、僧侣、传教士定居泉州,并允许他们创建清真寺、天主教寺等宗教场所和辟建外国人墓葬区。宋徽宗大观、政和年间(1107年—1118年),泉南还“请建蕃学”,为外国人在泉州解决培养教育子女的后顾之忧。这样的开明、开放政策旋即收到实效,来自阿拉伯、波斯,还有印度、意大利以及东南亚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泉州城蕃汉杂处,呈现“市井十洲人”局面。吴鉴的《重立清净寺碑》,恰是这段时期的重要见证物。
《重立清净寺碑》还记载下了一位穆斯林老寿星的故事,此人即南门清净寺主教夏不鲁罕丁(亦称不鲁罕丁)。碑文曰:“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命为‘摄思廉’,犹华言‘主教’也。”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亦载:“夏不鲁罕丁者,西洋喳啫例绵人(今伊朗卡泽伦城人),皇庆间(1312—1313年)随贡使来泉,住排铺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礼拜寺。”据悉,夏不鲁罕丁皇庆间(1312—1313年)至泉,其人博学多才、德高望重,还精通穆斯林教义,于是泉州穆斯林延请他为“摄思廉”(即主教),住持礼拜寺。后来礼拜寺因故寺宇废坏。至正九年(1349年),元朝闽海宪金赫德尔行部至泉州,指令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追回遗失寺产,谋划重修。夏不鲁罕丁于是向富商金阿里募捐。金阿里欣然捐资重修清净寺。翌年(1350年),清净寺修建工程全面完工,“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左角之胜”。泉州穆斯林欢欣鼓舞,并请吴鉴作《重立清净寺碑》。当时夏不鲁罕丁已120余岁,身体依然精健。另据史料记载,夏不鲁罕丁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无疾而终,寿至142岁。据《晋江县志》所载,夏不鲁罕丁之子夏勅大师亦是长寿之人,他“习回教,继其业”,寿至110岁。
吴鉴,字明之,元代人,出生于闽清县,籍贯三山(即福州)。他会来泉州为南门清净寺撰写重修碑记,其实还得感谢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偰玉立是位颇有政绩的好官,被人誉为“温陵贤守”。他在泉州任上,修建谯楼,兴办学校,下乡劝农,勤治政事。政事之暇,还留心考究地方志,亲自主持《清源续志》的编纂工作,并聘请来吴鉴负责修志具体工作。也正是因为有了偰玉立的邀请,吴鉴才长时间寓居于泉州,并成了清净寺重修碑记的撰文者。这不能不说亦是一份难得的因缘。
镌刻铭文的“米哈拉布墙”
涂门街清净寺门楼的西侧为奉天坛,亦即古礼拜殿遗址,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正门门楣部分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均以优质花岗岩石条砌叠出高大围墙,砌法同于门楼外墙,厚1.2米,墙高6米,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奉天坛生动地展示异域建筑风格,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已十分罕见。奉天坛门楣上刻有《古兰经》格言,提示人们即将进入礼拜堂。黄文锵告诉我们,正西向是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方向,奉天坛在这个朝向上有一片墙叫“米哈拉布墙”,阿拉伯文的意思是礼拜朝向。这是礼拜堂中最重要的一面墙,所以可以看到它装饰得比其他三面墙都精美,建有7个刻满古兰经铭文的壁龛。中间凹进去的地方是阿訇主持礼拜的位置。
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物
明善堂第一进大门门楣上悬有横匾“认主独一”,门后另有匾额“三畏四箴”。从伊斯兰教义解释,三畏即“畏天命、畏圣言、畏末日”,四箴即“箴信真主安拉、箴顺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箴遵天经《古兰经》、箴行五功”。第二进大门门额上悬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福建全省陆路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题写的黄底黑字横匾“万殊一本”。正厅为小型的礼拜堂,一般仅能容纳三四十人举行礼拜。明善堂第二进大门门廊处,还放置有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此炉原为奉天坛旧物,已有千年历史。明善堂外部建筑形式是闽南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厅内部则是按照穆斯林礼拜所需风格进行布置,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文字来源:泉州通,作者:吴拏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