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挂钩帮扶民族村(社区)工作成效显著
时间:2021-07-19 11:02 浏览量: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出台关于继续做好挂钩帮扶民族村(社区)工作的文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民族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挂钩帮扶工作从2021年开始至2025年结束,通过完善挂钩帮扶机制、落实挂钩帮扶资金、突出挂钩帮扶重点、强化挂钩帮扶责任,促进全市民族村(社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泉州市是沿海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居住着回、畲、蒙古、满族等53个少数民族成份,有1个民族乡、48个民族村(社区)。2010年,挂钩帮扶民族村(社区)工作在泉州市全面铺开。2016年开始,泉州市进一步加大挂钩帮扶力度,对挂钩帮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把帮扶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促进全市民族村(社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6-2020年,泉州市共投入挂钩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围绕“助民”,制定一套工作机制。切实把挂钩帮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后期机构改革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泉州市委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挂钩帮扶民族村(社区)工作的通知》《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各挂钩帮扶单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谋划,确保帮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比如,市委统战部、文明办等单位建立市、县、村三级联动机制,使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提升工作效果。团市委努力构建“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工作模式,进一步凝聚帮扶工作合力。 

  围绕“富民”,找到一条增收路子。以让农村增强发展后劲,让老百姓收入实现增收为目标,泉州市通过“三送”帮助民族乡村群众增收致富。一是送政策。结合每年9月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全市发放宣传资料(信息)10万余份(条),引导村集体解放思想,广开思路,科学投入,谋求加快发展。二是送技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重点围绕培训市场急需的技术、畜禽养殖等人才,帮助民族乡村举办各类针对性培训,力争使群众掌握一门致富技术,找到一条致富路子。比如,市商务局帮助涂寨村开展免费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三是送项目。挂钩帮扶单位深入帮扶村,制定帮扶规划和确定帮扶项目,每年安排不少于5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帮助民族村(社区)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市资源规划局帮助盛富村发展毛竹产业,市台港澳办帮助柳亭村部分困难群众养殖家禽,市旅游局帮助南美村完善基础配套,发挥旅游资源整合优势指导南美村乡村旅游发展。 

  围绕“惠民”,办成一批实事好事。泉州市聚焦民族乡村群众急难愁盼,兜牢民生底线,办成一批民生实事,如,泉州市民族宗教局帮扶善坛村修缮道路,市水利局结合山美灌区节水改造惠东南灌片整治项目帮扶白奇村开展排淡沟整治项目,市体育局帮扶白奇村修建体育活动场地,市教育局帮扶小坝村进行小学校舍修缮和校园文化建设;市水利局帮扶后溪村大溪整修清淤工程;市住建局帮扶大坪社区推进“美丽社区”项目;市数字办帮扶塘西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市侨联帮助前坑村小学操场塑胶改造项目;市委政法委帮扶花厅口村购置巡逻车辆,推进该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市医保局组织医疗专家为群众开展义诊;市委统战部、市委老干局、市交通局、公路局、工信局、人防办、妇联、应急局、统计局等单位帮助民族村道路硬化、修缮排水排涝系统、植树绿化、公厕改造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