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在“有形”上用功、“有感”上用心、“有效”上用力,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成果,积极推动工作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在有形上用功,构建民族团结进步“跨联带”新模式。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泉港区注重党建引领,构建“跨联带”新模式,为民族工作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完善“跨联带”机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区委年度绩效目标考评体系、社会综治考核评价体系、意识形态巡察重要内容和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党校教学内容,健全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工作格局。完善区直部门挂钩帮扶民族村(社区)和民族中(小)学校工作制度,区直28个成员单位、市区15个挂钩单位共同帮扶6个民族村3个民族学校。二是强化“跨联带”队伍。结合区、镇、村三级换届,注重外引内培,组织进各民族村(社区)入户评实绩、议班子、荐人选,配齐配强民族工作力量,6个民族村(社区)少数民族“两委”38名,占77.55%。设立“泉港区民族宗教服务中心”,增加落实人员编制7名。在全省率先推行“村支书”导师团,含1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31名市级科技特派员,跨区驻点为基层提供服务。三是优化“跨联带”体系。投入1000多万元,规划六大功能布局,建设养老照料中心、邻里食堂等功能区,拓展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特色阵地,打造全省首个联域邻里中心、全市独有海岛邻里中心等7个党建+邻里中心。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综合治理,实施“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配备网格员1909名。在山腰街道钟厝村挂牌成立“畲乡融合调解室”,服务调处各民族群众遇到的矛盾纠纷。
二、在有感上用心,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同心曲”新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力量之魂。泉港区注重宣传教育,谱写“同心曲”新篇章,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积极贡献。一是谱写宣传教育“同心曲”。建成1个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民族团结文化墙、3个民族文化展示馆、4个民族同心圆文化广场、6个民族村(社区)文化室;成立华侨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民族文化研究会、郭厝回族村北管乐社;策划系列“互联网+民族”短视频展播活动;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融情相依 吉祥泉港”民族风采云展示等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教育”。二是谱写融合发展“同心曲”。发挥“四个文化之乡”(海港、北管音乐、水密隔舱福船、海盐)等资源优势,举办秀溪枇杷节、涂岭红茶文化节、泉港海丝福船文化节等促文旅消费系列活动,打造锦绣福船灯光秀、永嘉国潮夜市街区繁荣夜间旅游经济,打造文旅消费聚集区。依托“三同文化节”、泉州市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等载体,开展闽台青少年非遗双创游学,支持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将福船、福盐等福文化纳入统战特色“同心”路线,组织共走同心路、共建同心苑活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2015以来,共接待台湾参访交流团16团次,参与交流台湾宗亲达5万多人次。三是谱写东西协作“同心曲”。开展“福寿泉港·我与西藏小朋友手拉手”活动,给远在西藏的青少年书写明信片。自2021年起,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尺犊镇学校结成“手拉手”对子,保持常态化交流。先后派出7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赴本部地区支援工作,协助完成援疆项目74个,打造“泉昌情·朗读亭”、雷锋广场·泉港园、《洛隆赋》文化石等一批援疆援藏工作品牌和亮点。
三、在有效上用力,促成民族团结进步“奔小康”新目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泉港区注重经济建设,促成“奔小康”新目标,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提供“奔小康”政策扶持。围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打造土地流转、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和市场共建等八种村财增收模式;开展“企业+贫困户”等“四百帮扶工程”;开展“海西春雨”“同心安居工程”等助学助医助贫助居帮扶活动;建立低收入农户“住房、医疗、教育、饮水安全”需求四套台账,以及“1338”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2022年全区9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3943万元,20万元以上村达100%。二是促进“奔小康”产业发展。建设休闲农业、蔬菜生产、名特优果、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五大基地”;打造钟厝鸢峰海蛏养殖、郭厝紫菜等6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涂岭红茶、“争艳”杨桃、惠屿鲍鱼等具有泉港特色品牌;做优“福传泉港”文旅品牌。通过举办“同心直播”“同心带货拓市场”等活动,助农成交订单14.6万件539万元;通过融入城市先行区改造项目,龙山回族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通过发动村民种植200亩李子、2万多株黄花菜等,小坝蒙古族村引燃乡村旅游热。三是打造“奔小康”民生工程。全面推进水、路、电等设施保障提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区通公交和新能源公交化运营、区镇村三级物流节点双100%,实现镇区千兆光网和5G网络全覆盖。争取各级民族补助资金1218.5万元,整合各类资金9亿多元,支持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中学、蒙古族小学等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建设文体广场、室外灯光球场、百姓书房、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民族村社会发展项目76个。
(泉州市民族宗教局、泉港区民族宗教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