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祖庭文化传统 推动佛教健康发展
来源 :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时间:2018-09-04 17:18 浏览量:

  泉州佛教资源丰富,历史源远流长。今年来,我市以开展佛教祖庭名刹文化研究为契机,立足泉州佛教实际,本着守护法脉、继承传统的精神,深入挖掘佛教祖庭名刹文化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9处佛教场所入选《福建佛教祖庭名刹文化概览》。 

  一、泉州佛教祖庭名刹文化特点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泉州佛教寺庙有典籍记载的是西晋太康年间创建的建造寺(现为南安九日山延福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佛教的传入应当更早。 

  1.佛教文物遗存丰富。据统计,泉州佛教寺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9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00多处。 

  2.佛寺建筑风格独特。泉州开元寺构筑形式采用密宗规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全殿立柱86根,称百柱殿,横梁斗拱上嵌有24尊“飞天乐伎”,为世界仅有。清水岩庙宇建筑群依山形地势而建,其“帝”字形外观结构的建筑形体设计极具闽南建筑地方特色。这两个寺庙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体现古代泉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在建筑学上的高超造诣,对研究古代佛寺建筑学具有重要意义。 

  3.佛教典籍传世珍贵。出生于泉州或官府延请住持或慕名前来住锡挂锡参禅,有典籍或方志、寺志记载的高僧、名僧不下百人,且大多有经典传世。南北朝时,印度僧人、大译经家拘那罗陀(真谛三藏)来泉挂锡延福寺三年翻译佛经,其翻译的《金刚经》成为中国六种译本之一;五代时泉州招庆寺僧省著《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其书录于敦煌遗书斯坦恩劫经录1635号,原著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招庆寺僧静、筠合著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的《祖堂集》20卷是禅宗最早史书,比宋景德元年(1004年)所出的《传灯录》早50多年。还有元代僧释大圭著《梦观集》、《紫云开士录》,清代僧如幻超宏著《瘦松集》,近现代弘一所著《律学要略》、《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南山道宣律师祖弘传佛教年谱》等,都是弥足珍贵之作。开元寺藏经阁三万多卷的古版藏经,在中国佛教史学、文献界均有影响。 

  4.佛教艺术成就斐然。五代时省著《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不仅是研究五代泉州佛教禅宗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元代泉州紫云寺僧释大圭著《梦观集》24卷,《四库全书提要》吴鉴原序称其诗“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耘锄而秀”;明末清初开元寺僧木庵诗文书画都有较深的造诣,木庵书法是日本“黄檗文化”的珍品;近现代弘一“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律学于一身,其书法自成一体,墨宝遍迹泉州各佛寺。 

  (二)对外交流源远流长。泉州佛教对外交往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南朝的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泉挂锡译经,唐宋之后各有往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与日本、韩国交流交往上,清末民国时期主要向东南亚各国传播。 

  1.履行民间外交使命。出国弘法的泉州僧人,都在当地兴建寺院、弘化一方,成为当地佛教界领袖,为促进中外交流、密切民间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泉州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担任传戒师,对中国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明末清初,开元寺僧木庵踏上东瀛弘法之路,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1980年,赴南洋弘法、时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和僧伽联合会两会主席的宏船多次率领弟子回国朝礼名山名刹胜地,与中佛协建立深厚的法谊,为密切中新关系起到积极作用。1994年,开元寺僧道元受中佛协委派远赴巴西圣保罗观音寺任住持,弘扬佛法,为加深和促进中巴两国人民友谊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促进文化艺术交流。明末清初随木庵东渡日本弘法的佛教画师黄福官为日本带去了绘画艺术,木庵精佛学工诗文书画,对当时的日本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在日本僧人中,至今有的人还能用闽南话诵念佛经,可见闽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佛教建筑“天竺样”实例奈良东大寺南大门斗拱结构与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满置斗”相似,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民初,崇福寺住持妙月云游菲律宾,将少林太祖拳法和僧医带到菲律宾。 

  二、主要做法 

  (一)早谋划、实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思路,泉州市政协民宗委、市民宗局、市佛教协会联合成立调研组,紧锣密鼓开展泉州佛教祖庭名刹文化调查研究工作。组织各县(市、区)民宗局、佛教协会和重点佛教场所召开专题部署会,及时传达省里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就《福建佛教祖庭名刹文化概览》编撰方案和祖庭名刹文化课题研究有关事项进行讨论、部署,抠细节真研究,划出我市佛教祖庭名刹文化研究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二)勤沟通,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每周举行碰头会、讨论会,共享工作信息,梳理工作进度,及时为各场所调研人员协调工作困难、解答撰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传达最新的工作要求,做深做细基础工作,推动调研工作步步深入、扎实推进,为我市佛教祖庭名刹文化研究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高标准,严督导,确保调研质量。泉州推荐入选《福建佛教祖庭名刹文化概览》的场所共9处,涉及的典籍、史志等档案资料多且杂,调研人员克服急躁心理,既“沉”得下去又“沉”得住气,不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极大的耐心,采取实地考察、查阅典籍、座谈研讨、个别访谈、专家论证等形式,在翻阅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归纳、分析、研究,最终不仅整理出了多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而且比较全面地摸清了泉州佛教祖庭名刹的历史和现状,取得了可喜的调研成果。 

  三、工作亮点 

  (一)突出重点,精准定位,提高调研的针对性。泉州佛教祖庭名刹调研工作按照全面梳理、各有侧重的工作思路,根据各祖庭名刹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切实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泉州开元寺自开山以来,佛教八宗中除了三论宗和禅宗五家七派中的沩仰宗、法眼宗未有记载外,其他宗派都曾有僧人在寺弘传,因此泉州开元寺侧重从“诸宗并传”的角度深入挖掘祖庭文化、祖师精神;明末雪峰寺僧亘信创立临济宗喝云堂,成为盛于闽南一带的临济宗支派传衍至今,因此南安雪峰寺着重从“临济宗喝云堂祖庭”的定位进行探讨;晋江龙山寺因供奉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而闻名于世,龙山寺的观音信仰随着晋江人迁台传播到台湾,成为台湾观音信仰的主流,因此晋江龙山寺着重从“观音信仰”的角度进行研究;泉州崇福寺民国初经妙月重兴,其习武擅医术,崇福寺以少林拳闻名,门下弟子遍及东南亚,因此崇福寺侧重从禅武文化的角度进行挖掘;安溪清水岩清水祖师文化在台湾和东南亚有着广泛影响,世界各地分灵的清水祖师庙数千座,因此安溪清水岩着重从“清水祖师文化”的角度进行调研。 

  (二)整合资源,拓展深度,提高调研的实效性。祖庭是研究泉州佛教历史的宝库。可以说,祖师精神与祖庭文化是佛教界与学术界对话交流的共同主题。此次泉州佛教祖庭名刹调研工作,我们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邀请多名佛学研究学者参与调研。我市推荐入选《福建佛教祖庭名刹文化概览》的9处代表性佛教场所,普遍按照“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的模式进行,由专家学者执笔,佛教界人士提供资料,从佛教界与学术界进行深度对话的角度,通过对祖庭名刹历史古迹、珍贵文物等多方面的考察,获得丰富的文化认知和学术资料,深入挖掘整理我市优秀的佛教文化思想资源,切实提升调研的深度,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比如,就开元寺天王殿的密宗规制进行开放性探讨,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宝贵的看法。 

  (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提高调研的前瞻性。在本次调研中,我们泉州佛教祖庭名刹文化弘扬的瓶颈、弘扬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弘扬祖庭文化的思路,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实”,有所发现、有所作为,努力取得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成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把佛教祖庭名刹文化研究与宗教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拓宽工作思路,在反复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理出了我市佛教祖庭名刹文化今后的工作方向,梳理全市具有祖庭名刹文化研究价值的佛教场所70多处,拟在我省佛教祖庭名刹文化研究工作完成之后,分阶段做好我市佛教祖庭名刹文化全面梳理工作,适时编写我市佛教祖庭名刹文化专辑,立足于实践,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祖庭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通过传承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促进我市佛教健康发展。 

  四、作用 

  1.进一步挖掘我市佛教祖庭名刹文化内涵,促进祖师精神的传承弘扬。历史上,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在泉州除了三论宗之外,其它宗派在泉州均有传播记载。七宗并传、交相辉映,是泉州佛教鲜明而光辉的特色。泉州历代高僧辈出,南朝有挂锡延福寺译经的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唐代有匡护、怀晖、令言、智亮、朝悟等,五代有义存、无等、袭礼、省等,两宋有文矩、行通、清豁、道岑、法周、志添、普足、子琦、道询、樗拙等,元代有妙恩、契祖、如照、伯福、大圭等,明代有正映、本源、真空、正派等,清代有超宏、德林、机锐、太积、德萃、圆实、宗标、元飞、海印等,近现代有如幻、云果、弘一、转道、妙月、会泉、转逢、性愿、圆瑛、转解、转尘、广空、元镇、广钦、宏船、常凯等等。可以说,祖师精神是泉州佛教祖庭文化的核心与支柱,是祖庭名刹文化研究弘扬的重点,但欠缺深度挖掘和展示。比如,一些祖庭名刹缺少对相关历代祖师生平介绍、佛教经典诠释、佛教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泉州佛教众多祖庭名刹中,有寺志的仅开元寺、雪峰寺、承天寺、少林寺,与泉州佛教的影响与地位不相匹配。我们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推动我市佛教界与专家学者逐步、分阶段从生平、思想、贡献、影响等各方面深入研究我市各祖庭各宗派祖师大德,总结概括历代祖师大德在佛理研究、修学实践、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精华所在,梳理、获取了有价值的史籍性资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一些祖庭名刹的研究空白。 

  2.进一步总结佛教中国化的经验与智慧,促进佛教文化研究。祖庭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泉州佛教祖庭名刹承载见证了泉州佛教七宗并传的光辉历史。泉州佛教祖庭文化是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的结晶,具有高度的宗教价值、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比如,除了在佛学上著书立说流传于世、建筑上独树一格外,泉州佛教界人士在文学艺术上,也多有建树,成就斐然。他们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楹联对联、雕刻精品、书画佳作,影响广泛,为后人所称颂。佛教界创造和留下的这些艺术瑰宝,不仅体现了佛教界的自身文化艺术修为,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充分发动泉州佛教界收集整理祖庭文献资料,逐步挖掘泉州祖庭文化在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价值,探求祖庭文化的精神内涵,梳理祖庭发展的历史脉络,接续传统,深入发掘与发扬其中的优秀文化,汲取其中有益的现代启示。 

  3.进一步发挥我市祖庭名刹文化的深远影响,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祖庭具有联通心灵、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是同宗同脉海内外弟子的信仰家园与精神故乡,是促进海内外佛教界交流合作、心灵相通的精神桥梁。可以说,祖师精神与祖庭文化是泉州佛教界的精神财富,是海内外法门弟子的心灵桥梁。泉州是佛教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地区,泉州佛教与海外各地的关系渊源深厚,对台、对外往来联系极为密切,在全国佛教界、“海丝”沿线国家及台湾地区的佛教交流中举足轻重。如与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之间的佛教互动往来由来已久,各地泉州寺院的廨院及分炉寺院众多,活动频繁密切。以本次调研活动为契机,引导泉州佛教界充分发挥祖庭文化的纽带作用,以祖庭为平台,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交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